陽明大學服務隊的變質、困境與反思
容許我先在這裡提出一個問題,以陽明大學的學生人數來看,在這麼一個不大的學校
中,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多支服務隊,同時還有這麼多學生投入其中?以陽明大學的學生較
具服務熱忱來回答,必然是一個不令人滿意也不全然正確的答案。一個學校社團發展的現
況或許可以從其歷史推演而得,從陽明大學的兩大服務性社團十字軍與勵青社的發展腳步
來看,我們或許可以窺知問題的部分解答。
最初始,不論是十字軍的社醫隊,抑或是勵青社的醫服隊,本質上都在致力於「偏遠
地區醫療服務」,舉社醫隊為例,當時服務隊蓬勃發展的情況並不亞於現在,同樣必須要
問的是,為什麼當時的醫療服務隊會如此興盛?
社團的組成份子是學生,要回答前述的問題,就必須回到當時醫療服務隊的組成份子
,也就是學生身上。在陽明創校之初,所有的醫學生都是公費生,並配合政府推行醫師下
鄉制度政策,畢業後必須由政府分發到偏遠地區服務一定的年限。然而許多醫學生其實並
不了解未來畢業後即將投入的「偏遠地區醫療服務」樣貌為何,所以當時的醫療服務隊其
實很大程度具有讓學生認識未來下鄉時工作環境的功能,同時也和未來下鄉的工作內容有
部分吻合。因此我們或許可以這樣說,因為當時公費生的制度以及醫師下鄉的政策,造就
了陽明大學的醫療服隊在社團發展史中,佔得了先機。
然而隨著台灣整體醫療環境的改善,包括其他大學醫學院的成立,偏鄉地區的醫療從
業人力得到了一部分的改善,一方面不再有這麼多醫師必須下鄉服務,公費制也逐漸廢止
,另一方面醫療服務隊也因為醫療環境的改善必須要轉變型態,因為也不再有這麼多地方
需要醫療服務隊的基本醫療服務。
於是陽明大學的服務隊開始轉變型態,變成現在不純粹是醫療服務隊的樣貌,一方面
更加強調人際關係與歸屬感的建立,加入社團的元素,另一方面也轉變服務的目標,但是
無法逃避的事實是,再也沒有如同「讓學生認識未來下鄉時工作環境的功能」抑或者「和
未來下鄉的工作內容有部分吻合」如此強烈的動機支持醫學生投入服務隊,但服務隊仍然
必須生存,要讓學生參與就必須讓他們找到動機,於是開始以其他的理由,例如人際關係
建立等原因替換作為加入服務隊的動機。
公費制度與下鄉服務的逐漸廢止一方面減低學生原本投入服務隊的動機,另一方面也
讓進入陽明大學就讀的學生中,有下鄉服務熱忱的學生減少,此兩方面影響之下,就促進
了服務隊朝社團模式的轉型。但因為仍存有過去服務隊宗旨與實際學生出隊動機之間的矛
盾,因此往往存在著「為什麼出隊」的問題;除此之外,由於不再有這麼多地方需要醫療
服務隊的基本醫療服務,服務隊的服務目標因而轉型,例如著重陪伴治療的精醫隊、從是
偏遠地區國中人權教育的人權隊和結合國小教育與基本衛教的醫服隊,但其服務目標明顯
也並非全是陽明大學學生的所長,因而更加削弱服務隊作為服務隊的功能,讓服務隊更加
偏向社團傾斜。
因此總結的來說,因為公費制度與醫師下鄉制度的影響與逐漸廢止,讓陽明大學先是
出現為數眾多的服務隊,而後逐漸變質成現在的樣貌,如果服務隊意圖扭轉現今不斷朝人
際關係建立導向的社團方向傾斜,就必須徹底改變型態,找到像當年「讓學生認識未來下
鄉時工作環境的功能」抑或者「和未來下鄉的工作內容有部分吻合」如此強烈的動機讓學
生有興趣投入,或許思考讓服務隊的目標與這群學生未來從業的工作內容有部分吻合是一
解決之道,例如城市醫療弱勢為導向的服務,否則陽明大學的服務隊必然會因為缺乏動機
而繼續變質,同時也會不斷出現「為什麼出隊」的疑惑和爭論。
補述:
不可否認,大學生有資源有時間,有熱情去作服務,但我更加必須要問的是,我們做有比
其他學生做得好嗎?同樣做教育,一個綜合性大學會有相關的資源及人才,但陽明大學不
會有那麼多,這就限制我們服務的成效了,當我們能力有限,無法在服務水準上更加要求
時,就可能把資源與方向更多放在「會有更多產出」的社團面向上,而不是放在「不會有
更多產出」的服務面向上。
當然我必須承認,現存的醫服隊對我的論述來說算是一部分的例外,但不代表沒有受影響
。山地部落醫療水準的進步幅度應該不比平地的偏鄉,所以醫服隊的服務目標和原初的醫
療服務隊相比應該差異較小,但就我所知,仍有不斷希望改變的聲浪。而同時,因為山地
部落醫療環境改善的相對不足,醫服隊的工作內容和醫療從業者的工作內容至少還有一定
程度的關聯性,所以會讓陽明大學的學生有較大的動機參與,也就比較會有動機去支持所
謂的「熱情」。最後醫服隊有一個優勢,其成員組成較為開放,因為基數較大,所以有機
會招收在各系中不多的「有服務熱忱」的學生,這是以醫學系為主的十字軍所沒有的。不
過以醫學系為主的十字軍成員間因為同系,有機會能發展出較為緊密的人際網絡。
所以醫服隊變質得比較少,但不可否認的,仍有這類的問題,只是程度較輕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